张 郃
2023/01/10
张郃,字隽义。《三国志·魏书》记载他为鄚人。是三国时期曹操麾下的名将。
汉灵帝中平元年(公元184年)黄巾起义爆发,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片惊恐,各地豪族门阀,封建官吏,纷纷招募兵勇镇压起义军。当时,张郃应募于冀州韩馥部下,因其有勇有谋,六七年间,逐步升任军司马,负责管理军府之事并参与军事谋划。黄巾起义被镇压后,随之而起的地方军阀勾心斗角,出现了互相混战兼并的局面。
汉献帝初平二年(公元191年)7月,幽州公孙瓒以讨董卓为名南下,想攻打冀州。袁绍讨董卓之军也回驻延津。韩馥见南北均受威胁,于是将冀州让给袁绍,全军归之。张郃遂改属袁绍,初任校尉,后因随讨公孙瓒功多,晋升为宁国中郎将。建安四年(公元199年),袁绍打败公孙瓒,占据了冀、青、幽、并四州。实力大增,他北结三郡乌桓,南联荆州刘表,东南与江东孙策相呼应,从而既免除了后顾之忧,又形成了对曹操的战略包围圈,于是发动了同曹操的决战。
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袁绍率精兵10万进军黎阳(今河南浚县东),曹操领兵相拒,屯兵官渡(今河南中牟县东北),双方隔河对垒,开始了著名的官渡之战。
在这次战役中,袁绍自恃兵强马壮,不采纳张郃建议,反而偏听郭图之计导致惨败。进而又轻信郭图谗言欲加罪张郃。于是张郃带副将高览归顺曹操,被封为偏将军,都亭侯。
官渡之战后曹操实力进一步扩大,于是开始了统一北方的征战。建安九年(公元204年)攻取冀州,击走袁尚(袁绍幼子);十年,攻取青州和幽州,击斩袁谭(袁绍长子);十一年,占领并州,消灭高干(袁绍外甥);十二年(公元207年)北征乌桓,出卢龙塞(今河北喜峰口一带)到白狼山(今辽宁白鹿山)大获全胜而归。这期间,张郃一直随曹出征,屡立战功,特别是在建安十二年征讨柳城,北定乌桓战斗中,张郃与张辽同任先锋官,得胜后,因战功升为平狄将军。后来,张郃又单独带领部队,东巡海滨(今山东半岛北部),讨平东莱。
赤壁之战后曹操把主攻方向转到西北。建安十六年(公元211年)7月,张郃随曹操进军雍州(今长安)入定关中,破马超,韩遂于渭南;收降杨秋于安定;讨平梁兴于兰田;又破马邵、平宁建。这些战斗,张郃都参加了。建安二十年(公元215年),曹操继续西征张鲁。大军从散关入陈仓,遇到氏人阻拦,曹操派张郃带兵五千征讨,消灭氏王豆茂万余人,为全军打开通路。至阳平关,大破张鲁,进入南郑,汉中平定。曹操留夏候渊与张郃守汉中,拒刘备。张郃又率领部下攻打巴东、巴西二郡,将其民迁往汉中。因为张邻在随征鲁及守卫汉中时战功卓著,被加封为荡寇将军。
三国鼎立之势形成后,张郃做为魏之名将,长期镇守西南边疆,与蜀军抗衡。
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,刘备屯兵阳平关,想入取汉中。当时,张郃驻军广石。刘备以一万精兵,分兵十路,夜袭张郃营,张郃率军队激战。蜀军见张郃营寨攻打不下,便火烧走马谷之围鹿角。夏候渊带兵救火,支援张郃,在定军山与黄忠的部属相遇,展开激战,夏候渊被黄忠斩杀,曹军见失去主帅,人心慌乱。夏候渊的部属郭淮说:“张郃将军是国家名将,刘备很怕他,现在情况紧急,非张将军不能安定军心。”于是众将军推举张郃为军主。张郃在危急之时挺身主持军务,后来曹操从长安派人给张郃送去旌节,正式任命他为主帅,领兵驻守陈仓。
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220年),魏王曹操病死。曹丕继承王位,加封张郃为左将军,都乡侯。同年10月,曹丕即皇帝位,晋封张郃为鄚候。魏太和五年(公元231年)3月,诸葛亮四出祁山,进兵天水。当时,因曹丕病重,魏明帝派司马懿总领关右兵马,命张郃为前部先锋,督率大军西进。蜀军退保祁山,双方相拒于上卦,蜀军因以木牛运粮,不足军用,在陇上抢收部分小麦后分批撤军,司马懿见诸葛亮撤军,命令张郃追击。张郃建议:“兵法上说,围城必开出路,归军勿追,恐有埋伏。”司马懿不听,张郃不得已,领兵追击,中途遇到魏延、关兴兵马,二人轮流战张郃,且战且退。张郃愤怒追赶,至木门道中,事先埋伏在那里的蜀军居高临下,万箭齐发。张郃见前后均被木石堵塞,进退无路,知道中计,只有奋力拼搏,最后被射中右腿髀骨身亡,跟随他一起被围的百余名部将也都战死。
张郃文武双全,用兵机智,尤其善于按照敌情变化、战势发展和地形条件布营设阵,连刘备、诸葛亮都对他深以为虑,每逢与其对阵,分外小心。定军山之战黄忠击斩夏侯渊后,刘备曾说:“夏侯渊虽是总帅,乃一勇夫,若斩得张郃,胜斩夏侯渊十倍也。”
魏明帝听说张郃战死,深为哀悼。追谥张郃为壮侯,让其子张雄嗣爵,并将张郃所食邑户分赠其子,封张郃之四子为列侯,其幼子为关内侯。